您的当前位置:放射性药物网 > 科研进展 > 糖尿病

糖尿病的核素显像

发布者:admin

        糖尿病是由于胰腺β细胞数量减少所导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通过胰腺β细胞的影像学研究,分析其数量与功能的变化,对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研究可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放射性核素显像是其中灵敏的示踪方法,相比其它临床检测技术,因其具有无创伤、安全、实用等特点而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以在胰腺β细胞中有较高表达的某些转运体或者受体为靶标进行核素显像可能是糖尿病诊断的一种有潜力的技术手段。美国维克森林大学Clark等人设计了一种乙酰胆碱转运体(VAChT)示踪显像药物,并进行灵长类动物糖尿病模型的核素显像,研究结果显示胰腺可以清晰显影(图1)。放射性标记的二氢丁苯那嗪(DTBZ)衍生物,11C-DTBZ和18F-DTBZ,对胰腺β细胞中的II型囊泡单胺转运体(VMAT2)具有很好亲和性,胰腺显影明显,可能是一类有潜力的胰腺β细胞功能示踪药物(图2)。此外,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为靶标,进行正电子核素显像研究同样可以为糖尿病的诊断及监测提供一定的帮助(图3)。糖尿病核素显像是一个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


图1正常猴胰腺PET显像(VAChT为靶标,箭头指示胰腺部位)

(Diabetes Technology & Therapeutics, 2009, 11(7):451-455.)

图2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腹部PET显像(VMAT2为靶标,箭头指示胰腺部位)

(Diabetes Obesity & Metabolism, 2010, 10(s4):98-108.)

图 3 正常对照组(a)、糖尿病组(b)、阻断组(c)大鼠microPET显像

(GLP-1R为靶标,箭头指示胰腺部位)

(Biochemical &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16, 471(1):47-51.)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人们在其核素显像诊断研究方面进行了广泛探索,取得了诸多进展。利用核素分子探针可以对糖尿病进行无创、精确、无毒的显像研究,实现对糖尿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预后评估,从而深入理解糖尿病发病机制和病程发展。不过,目前研究报道的各种胰腺β细胞核素分子探针与外分泌组织也有一定的非特异性的结合,可能对胰腺β细胞数量的定量检测产生偏差。因此,开发新的安全、方便、有效的核素分子探针仍是本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


相关文章: